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通知
近日,四川省教育厅发布了《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通知》,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,全面提高大学生数字素养,促进人工智能与学科专业交叉融合,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。一起来看↓↓↓
四川省教育厅
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通知
各普通高等学校:
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,全面提高大学生数字素养,促进人工智能与学科专业交叉融合,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,现就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有关事项通知如下。
一、深刻认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
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。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,既是聚焦支撑和服务我省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发展的战略举措,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。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,是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,是与时代同步、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,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。各高校要深刻认识抓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,积极开好人工智能通识课程,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人工智能的思维意识、方法技能、伦理道德,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、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,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、复合型、技术技能型人才,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。
二、积极构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
各高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下学生学习特点,强化需求导向、问题导向,积极探索建立校级统筹的全覆盖、分层次、高质量、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。
一是科学安排课程设置。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,各高校在本专科生中开设不少于1学分的人工智能课程,纳入通识教育课程范围,授课内容涵盖 AI 历史及概述、AI 应用及生态、大模型实践、人工智能伦理、机器学习基本概念等;要统筹调度校内教学资源,高标准建设课程,明确课程开设方案、师资、具体实施部门等,确保应开尽开、落地见效;要与信息技术、科学素养等课程做好内容协调衔接,各有侧重抓好教学。
二是打造优秀教学团队。各高校要成立人工智能通识课跨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或虚拟教研室,及时将新理念、新科技、新案例纳入课程教学,不断推动课程内容动态优化调整,促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,帮助学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,为学生塑造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。
三是丰富教育教学形式。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,通过线上线下教学、案例教学、实践教学等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完善教学体系。积极打造 AI 教师和 AI 助手,通过大模型赋能智能教学平台等“人工智能+”应用场景,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和创新项目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。
四是完善课程资源体系。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,积极探索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线上资源,培育具有较强推广辐射价值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资源。要围绕我省六大优势产业以及现代农业、现代服务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等领域,构建人工智能前沿应用的课程案例库。要大力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教材建设,构建数字化教材体系。教育厅将在后续课程建设项目中统筹支持立项建设5—8门人工智能线上通识类课程。
三、加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保障力度
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设工作,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,强化政策引导,优化资源配置,推动从“学知识”向“强能力”转变,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。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和教学能力,支持教师开展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学与实践项目,推动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。要加强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,以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契机,与科研机构、产业企业联合打造协同育人平台,创设各类实践应用场景,构建递进式、全周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教学体系,为高质量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提供有力保障。
四川省教育厅
2024 年 10 月 11 日